工厂“造” 现场“拼”——模块化建筑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模块化建筑作为一种创新的建造方式,其标准化生产、模块化组合、绿色化建造和数字化赋能赋予了建筑全新的时代内涵,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每个模块都有专属身份证”
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红星路小学综合楼项目的施工现场,伴随着对讲机指令,400吨吊机正忙碌地将一个个模块化盒子进行精准落位与快速组装。该项目深度应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依托省级互联网平台实现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装配率超90%,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精准指导工厂生产与现场安装,构建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智能建造闭环。
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一栋28层高楼的模块化产业宿舍像“高空拼图”一样搭建完成。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由728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在工厂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以毫米级误差完成结构、水电等全工序集成,大幅减少现场的施工作业,真正实现了从“现场砌砖”到“工厂造房”,从“经验主导”到“标准驱动”。
“每个模块都有专属身份证。”据项目经理介绍,项目部署的智慧建造系统,为每个模块赋予唯一ID,贯穿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及运维全链条,所有工序数据实时记录,确保质量信息可追溯。业主、监理、总包等参建单位通过简单的扫码操作,即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精准监督,大大提升项目的管理效率和品控水平。
为了促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近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印发了《深圳市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8)》,围绕“一个重点、两个带动、三个体系”,全力打造模块化建筑“深圳样板”。方案提出,到2028年年末,实施模块化建筑项目面积累计不少于300万平方米,促进模块化建筑三大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集聚的模块化建筑产业体系,发布实施标准规范和图集不少于6部,模块化建筑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人才体系趋于成熟。聚焦“好房子”建设理念,在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宿舍等住宅项目推广应用模块化建筑技术;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用模块化建筑技术和产品,不断拓展模块化建筑应用场景。强化管理体系创新,加强模块产品监管。强化技术体系支撑,支持企业开展模块化建筑技术体系研发迭代,推进模块化建筑技术创新,制定模块化建筑生产、施工技术等相关标准规范,完善模块化建筑标准体系。
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洪庆坊社区,一处名为小石集的连片危旧房屋启动“原拆原建”,现场一个个钢结构模块像“搭积木”般精准安装到位。去年,北京市桦皮厂8号楼危旧房改建项目通过“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进行“原拆原建”改造,使用55个混凝土模块单元,在工厂内集成生产、现场快速安装,仅用时三个月就实现老旧楼房“换新颜”,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在老旧建筑改造扩建中,模块化建筑凭借其安全耐久、灵活适配等特点,展现出显著的助推作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经过重建焕新后,门诊楼宽敞明亮、分区合理,病患就医便利度和舒适度大大提高。据了解,龙华区中心医院新门诊楼设计之初选择“可移动、可重复搬迁使用”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可拆卸的钢结构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建造,灵活适用未来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的医疗需求,对医院的老旧改造和扩建具有借鉴意义。“医疗建筑有着更严格的高标准要求,项目的耐火、防水均按最高等级设计,抗震设防烈度7度,可覆盖深圳历史最大地震风险。”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在新门诊楼建造过程中,运用钢结构MiC+框架结构组合体系,96个钢模块箱体之间采用专利连接技术,既确保了箱体与箱体之间的可靠连接,也能将模块单元灵活拆卸、异地搬迁、重复使用。相比传统建造方式,可重复拆卸组装,不仅碳排放大幅降低,也将发挥建筑最大的使用和经济价值。
广州市提出,2026年起,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病房等公共建筑原则上均应实施模块化建筑,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实施模块化建筑面积占项目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
“问题在工厂里解决”
模块化建筑在设计阶段将建筑科学划分为若干功能模块,在工厂内完成大部分施工工序,涵盖了结构搭建、装修装饰、水电及设备管线安装甚至卫浴设施等,再将这些建筑模块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技术进行快速组装,最终形成完整的建筑整体,真正实现建筑生产的工厂化、标准化和装配化。
在广东某生产车间内,数百个独特的“模块”以井然有序的方式排列着,数十名工人忙碌地穿梭其中。车间内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上,订单状态、工期计划、项目完成进度等一目了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数字化设计建造是这里的常态。
“我们最大限度地将项目施工现场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在工厂里。”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模块化设计支持自由组合、拓展,建筑高度可达40层,工厂预制率达90%以上,建筑总周期相比传统建筑缩短约50%,可减少约50%的建筑垃圾和75%以上的碳排放。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科研、人才和市场资源,模块化建筑生产企业运用智能生产、智慧运输等数字化手段,使得建造效率与质量不断提升。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住房租赁条例》的时代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