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CIM基础平台的创新路径——从数字底座到智慧治理
辽宁省沈阳市于2023年1月启动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历时两年,形成了沈阳城市三维空间数字底板,在精度、覆盖区域、要素等方面,实现了从地形到部件全链条突破。该平台不仅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深度结合,更通过“数字孪生城市”的构建,为城市规划决策、应急响应和公共服务提供了精准的三维空间支撑,推动城市治理模式从传统二维向智能三维全面升级。
据了解,沈阳市通过整合原有分散的城市信息资源,构建了二三维一体、建筑模型与地图数据融合、地上地下联动的统一数字底座,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多元化的“CIM+应用”体系。
“标准先行” 为平台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
在推进CIM基础平台建设过程中,沈阳市创新性地采用“标准先行”策略,基于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的总体框架要求,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与平台建设同步推进,共完成7份标准规范编制:《数据采集建库技术规程》《云管理与服务技术规程》统一平台开发的技术路线,明确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要求,避免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碎片化问题;《平台运行维护规范》《数据编码规范》使得平台建设各环节有章可循,减少了重复工作和沟通成本;《数据标准》《数据共享交换标准》构建从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到销毁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的数据治理模式;《智慧应用指南》明确“CIM+应用”的开发规范。
“标准+平台”同步推进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平台建设的规范性,也为其他城市CIM平台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在数据标准化和共享交换方面的规范制定,为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协同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维筑基” 为城市治理打造全息决策引擎
沈阳市CIM基础平台通过全面整合存量规划、国土等政务数据,并持续开发增量时空基础数据,构建起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
平台不仅汇入全市建成区标准地址库,挂接空间属性信息,还借鉴国家试点经验,形成包含六大基础数据库的标准化体系,同时接入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跨领域实时数据。在技术实现上,采用航拍、倾斜摄影、激光扫描、无人机及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等先进手段,打造了覆盖12860平方公里地形级模型、800平方公里分辨率达3厘米的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并对建筑物进行精细化和单体化处理。
此外,平台还完成了沈阳市内九区27平方公里标志性区域精模建设,相当于连续拍摄500万张高清照片,生动还原建筑立面与街景细节以及541.15公里主次干道全要素道路三维模型,完整呈现道路边线、标志线、标牌等全息要素,为城市治理从二维平面向三维智能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今年以来,沈阳市CIM基础平台在城市安全领域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在4月某次火灾救援中,指挥中心通过平台实时调取三维建筑模型,精准分析建筑结构及周边环境,为救援方案制定和力量调度提供可视化支撑,显著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同时,平台构建的棋盘山及沈阳全域三维地理底图,在森林防火演练中实现地形地貌精准还原,通过“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为火险预警、态势研判和资源调度提供立体化决策依据,进一步强化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地址智治” 为CIM+应用场景探索实践路径
标准地址作为连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关键纽带,是公共服务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城市运行的数据基石。针对地址信息存在的多头管理、标准不一、更新滞后等问题,沈阳市将标准地址与CIM基础平台同步建设、深度融合,建设全国首个“CIM+标准地址”管理与服务应用。
通过CIM平台的时空数据融合能力,将标准地址与二三维空间数据无缝衔接。一方面,构建“一码多址”的智能管理体系,通过统一地址编码将各类地址表述精准关联至实体地址;另一方面,打造全市统一的标准地址数据库,建立“市—区—街道—社区—网格—建筑物—房屋”七级空间地理地址体系,有效解决地址空间位置缺失、数据重复录入等历史难题。
目前,“CIM+标准地址”应用已覆盖沈阳市内九区,通过统一地址编码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地址数据库动态更新,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高效服务。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